《龙门艺文录》收录文章近百篇、诗词约一百五十首。编者摘录龙门籍贯作者的作品以及与龙门有关的艺文加以点校,所录艺文涉及社会经济、文化历史、礼仪典章、风土民情、城市建置、气象物产等,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,从多个维度反映了龙门古近代的风貌。
下来,我馆将以多期发布的形式,带领广大读者聚焦龙门的历史文化脉络,让这些承载着龙门记忆的文字,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
前言
龙门古邑,历史悠久,文明厚重,从文物出土情况来看,龙门至少拥有四千年的文明史。龙门地域,旧属番禺、增城,文明追溯千年;明弘治九年,即公元1496年,龙门设县,朝廷“割增城之西林、平康、金牛三都,民版十一里以为邑,析博罗地益之,设县治于七星冈”。
龙门地处岭南、珠三角东北部,却似分得昆仑秀。自古以来,龙门山川明丽,钟灵毓秀。自地派、铁岗山脉迄天岭、圣磜诸峰,四周万山磅礴,如亭阁楼台屏嶂四维森列,七星冈成为堂奥几席,云烟结聚,呼应天上北斗七星,开钟霄汉昭回之秀,龙门因此又被称为“星城”,又譬如大树,千万山峦为枝为干,七星冈为果实——果实为精华所钟,其发也必有人文之异。
山川之气,呼吸相通,乃造物所以亭毒群生。有奇山川必有奇人物,其灵异终不汶闇。古时的龙门人认为,龙门以七星冈雄据百粤,踵羊城之秀,博牛斗之精,扶舆所钟,何才不生?“故自有宋以来,代有伟人,或寝礼巢义、竭孝殚忠,历久而益坚其志;或带甲枕戈、杀敌骂贼,至死而不易其操;或居闾里,敦善行以排解其纷难;或老岩泉,抱悲愤,而莫献其才猷;或负轮囷之质、粹圭玉之品,孜孜穷年,而残编断简,以留赠后人。又或烈妇贞女,无亏大节,野人游士,独擅微长。”
是这般奇特的山水,孕育了这般奇特的地域文化。千百年来,人们或歌或咏,或著述或立说,以灵动而隽永的汉字,书写人生和社会,留下传世佳作,馈赠给后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历史上,陈献章、湛若水、胡庭兰等大儒曾对龙门的文教浇灌甘泉,屈大均、张维屏、邬庆时等文坛骄子又对龙门的文化极力推动,使得龙门虽然偏处一隅却依旧站上广府文化的宽广舞台,散发荣光。而以郭用宾、廖吉人、李柱兰、刘士骥、李寿田等为代表的龙门士子,则以自身的努力,著书立说,字里行间回响着时代足音。在清代,龙门甚至出现这样的文坛奇观:“龙门艺文,就一人言,以高明刘氏(指刘士骥)为盛,鸣博征君所著书凡十种;就一家言,以龙华李氏为盛,崖峰司马所著凡二种,鹿池文学所著书凡四种,铁甫学正所著书凡八种,桃村广文所著书凡三种,而桂苑别驾琼仙节妇亦均有诗句传诵至今。”(邬庆时语)他们的一言一语,站在地域文明的语境下来读,都是异常珍贵的文化、历史资料。
然而,由于种种原因,龙门古近代典籍文献,有不少已经散佚、湮没无闻。前两年在编撰《龙门记忆》一书时,由于资料缺少,很多选题无法开展,编者也心生无文献可征之慨。时不我待,尽快收集现有的文献资料,将其整理成册、以资保存和流传,是我辈应作之事。为龙门文脉保留一股清流,为龙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增添绵薄之力,则是此书的主要动因。
本书《龙门艺文录》主要以“网罗放佚,使零章杂残并有所归”的原则采辑文献,分明代、清代、民国及诗词四卷,收录文章近百篇、诗词约150首,作者分两类,一类是莅龙或与龙门有关的学者、官员、士子等,第二类是龙门籍人士。所录艺文,涉及社会经济、文化历史、礼仪典章、风土民情、城市建置、气象物产等,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,从多个维度反映了龙门古近代的风貌。在附录中,有多篇敕、碑记、手札等,虽然作者佚名,但这些作品依旧反映了龙门的社情民意,值得收录。此外还附录有龙门县艺文作品名录,虽然这些著作大多已经鲜见,可能有些已经湮没于尘土、化为灰烬,附录于后,主要意旨如民国《龙门县志》修志者邬庆时所言,“以年代为次,且可以见其时文化之概况”,也希望日后有心人能根据该目录,寻获文献原本,造福龙门文化。
本书文献的来源有多个途径。大部分是载于历代《龙门县志》《龙门县文物志》等方志和《广东文选》《惠州文征》等文集中,有的来源于收录有龙门艺文的今人著作,也有的来源于古籍原本或影印本,如蓼溪《李氏家谱》、刘士骥《刘征君佚稿辑存》等。
由于此役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搜寻打捞,所获散佚文献如涨海珊瑚之一柯、罗浮孔鸾之片羽,网罗捃摭,未获大全,难免有遗。然而,就像清初屈大均在编辑《广东文选》时所云,“广东者,吾之乡也。……吾所以为父母之邦尽心者,惟此一书,于先哲人之文如桑与梓,存者为先哲显其日月光华,删者为先哲藏其珠玉瑕颣,是吾之所以为恭敬也云尔。”编者正是以恭敬之心,力所能及将龙门优秀艺文汇集成册、付之剞劂。此拳拳之心,七星冈为鉴。
为使《龙门艺文录》能普及大众和流传久远,编者使用简体字、横排版,以规范标点断句,于文前附作者简介,文后适当附有附注讲解文章。总之,就是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龙门历史文化提供一份厚实的基础资料。由于学识浅陋、经验不足,本书难免存在错漏与不足,恳请方家与读者不吝赐教,帮助我们完善此书,亦是幸事。
编者
2018年仲夏